公元前711年,周幽王立于骊山脚下,目视远方烟尘滚滚,犬戎、西夷、申国与缯国的联军如潮水般扑来。眼前的局势令他心如死灰。原本他计划出兵惩治不听号令的申国,哪知这一行动竟成为导火索,逼得申国与犬戎等势力携手,反倒将他推向覆灭的深渊。自从其父宣王在千亩之战败给姜戎后,西周南国的军力经过多年休养才稍见恢复。然而如今面对如此庞大的联军,周幽王统帅的天子之师已无力回天天源国际,溃败只是时间问题。
那么,这场决定西周命运的战役为何会发生在骊山?又是什么让周幽王在此与犬戎交战?若从地理形势来看,骊山位于镐京与郑国之间,更靠近郑国一侧,距离镐京约六七十公里。以古代行军的速度,日行二三十公里已算正常,途中道路曲折更会拖慢速度。因此,幽王从镐京率军抵达骊山至少需数日。若这场战争是申国与其盟友主动挑起,那么天子之军为何不选择坚守镐京,而是出征至骊山?这确实令人费解。
古代战争中,攻城战始终是最艰难的形式。若守军士气高昂、物资充足,即便敌军人多势众,也难以一举攻下坚固城池。历史上不乏例子:战国时期,智伯率三家联军围攻赵氏晋阳,竟三年不克;春秋时,晋楚合力进攻宋、郑等诸侯国都城,也往往数年无果。即使进行野战,进攻方的代价也是惨重无比。再如希腊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,十年围攻才告终结。因此,若敌军真欲攻镐京,必然付出极大代价。西周作为大国,其都城镐京的防御远非寻常诸侯之地可比。若申国等势力真发动围城,未必能轻易奏效。
展开剩余57%而且,若敌军真在镐京外展开攻城,幽王完全有可能通过外交手段求援。毕竟西周与各诸侯国关系错综复杂,并非孤立无援。即便有人提及所谓“烽火戏诸侯”导致无人相助天源国际,但史料对这一说法并无明确记载,其真实性高度存疑。由此看来,幽王选择在骊山迎敌,显然另有隐情。
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是,周幽王本欲主动伐申,却不料申侯早有准备,暗中联合犬戎、西夷、缯国设下埋伏。幽王自以为稳操胜券,岂料遭遇四方夹击,仓促之下陷入重围,终至全军覆没。骊山之战或许根本不是谋定而后的会战,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。幽王未曾料到敌人早已结盟,因而失去了退守镐京的机会。
另一种可能则是,幽王此行并未率领全部大军,而只是带少量护卫至骊山进行某种行动。申侯借机出动联军,将其护卫一举击溃。战败之后,联军顺势进入镐京。考虑到申侯手中掌握着前太子宜臼与王后,镐京可能并未完全陷落,而是以某种“和入”的方式被控制。然而,犬戎军队随之入城,在城内大肆劫掠,引发混乱,甚至与申国爆发矛盾,镐京由此遭到严重破坏。
无论如何,骊山之战更像是一场出乎意料的突发战斗,而非周幽王主动选择的决战之地。若非形势被动,他绝不会舍弃镐京坚城,贸然深入险境。历史长河已将这一切尘封,幽王的死与西周的覆灭,也只能通过零碎记载去揣测。虽然后来宜臼得以东迁洛邑,延续周室命脉,但天子的威望已大不如前。自此进入春秋,礼崩乐坏的序幕缓缓拉开,西周昔日的辉煌也就此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